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为什么迷茫?假的自我永远得不到真的自由

UM心理主笔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5-07




你会不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周末的晚上向家人宣布,明天不许叫我吃早饭,让我睡到自然醒。结果,第二天比闹钟醒得还早。


突然闲下来一天不知道干嘛了,东看看西弄弄,睡前懊悔“假自由”虚度了光阴。


一位妈妈把孩子带到进口超市,告诉她今天可以随便买,孩子对着一面墙的零食,小声又清晰地告诉自己:只能买一样。


这和团体中呈现的某些场景类似,在心理成长团体的初期,带领者宣布好所有的设置后,等待成员自动开启。然而接下来往往是大家互相观望、沉默、尴尬、不解;最后将矛头指向带领者:你没有给出主题。


人们天天喊着要自由,可自由来临时又如履薄冰,裹足不前。




十几年前有部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山东人朱开山一家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的故事。朱家原本有三个儿子,二儿媳秀儿某天在路旁解救了一个因为生了传染病,被几个日本兵准备架火烤死的十岁多日本男孩龟田一郎,秀儿把他带回朱家,经过精心照料后痊愈,在此期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朱家第四个儿子。


秀儿深爱丈夫朱传武,可传武在婚前就已心有另属。婚后传武抛弃了秀儿,带着心爱的女人私奔了,后来从军。传武不告而别,秀儿伤心欲绝回了娘家,还是孩子的一郎默默目睹这一切。秀儿走了,一郎也被日本的亲生父母接回了国。


再见又是数年。传武从当年桀骜不驯的青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军人,几次回来探亲对秀儿的态度都是恭敬而疏远,有名无实的婚姻早已回天乏术。这时,俨然蜕变成青年才俊的一郎从日本来到中国创业,他心心念念的仍是养他爱护他的朱家;当然,更是秀儿。


一郎向秀儿表明心迹,如此完整而炽热的爱,正是秀儿的梦寐以求;狂喜对面是封建礼教,让她在爱河中矛盾挣扎。他们的感情被大嫂发现,遭到一顿痛批;可当大嫂发现陪伴秀儿度过每晚的是裹着传武衣服的一只枕头,女人间的同情瞬间爆发,大嫂一边倒的支持他们的感情,并和三弟媳组了饭局,向传武挑明秀儿要离婚的现实。


传武很震惊,如何想不到逆来顺受十八年的秀儿竟然提出离婚。得知对象是一郎,他努力镇静说道:“一郎有份好的产业,脾气又好,你将来跟他过日子,肯定能过得安稳,顺心。”


听闻传武这番话,秀儿更是错愕,带着愤怒与悲伤泣不成声道:“俺走了,你怎么办啊?”不得不说,这其中的情感非常复杂,也许秀儿原本等待的是传武掀桌子骂人,她就可以再回到过去隐忍的日子里面去。


在旧时代“大团体”的环境中,即便只能得到男人的背影,女性也选择置身于忠贞、付出和承受的背景。如果团体的动力是禁锢,其中的人也只能是自封;女性如果违背三从四德将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等待她的是“沉塘”的结局,觉醒即绝境。再加上人性是不自觉重复自己的过去的,毕竟熟悉可控,不管有多难。


庆幸的是,一郎的归来把秀儿的底层欲望点燃了,激情不会泯灭,二人合力唤醒和改变了朱家大团体的动力。在团体中被看见、被支持,可以大力推动人格层面的拯救。



接着,在她和一郎的婚事得到朱家两位长辈的允许和祝福后,秀儿终于哭到崩溃,喊出了内心博弈的结果:“我错了,我不嫁了,我不想离开爹娘。”其实她很想完成和内在父母的分离,投入到另一段融合的亲密关系中;但她想进一步确认这样是否被允许。也正因为被团体支持,秀儿得以跟依赖的自我完成告别。


在爹娘和自己之间做选择,这是很考验子女的两难境地。不过这道题目本身将检验的是,父母无意识中在多大程度上允许孩子和自己分离。把对自己的期待转移到孩子身上去实现,是父母在心理上对分离的恐惧。满足父母,孩子就压抑;满足自己,孩子就会因“伤害”或“背叛”了最爱的人,感到内疚和实施自我攻击。


把自己攻击到抑郁,是一个孩子对父母最后的保护。




越依赖孩子的父母,也会被孩子反依赖;这是新时代家庭团体中“甜蜜”的砒霜。


相比过去,我们每个人都正在更大程度上开始做自己。社会大背景快速迭代,团体环境不断变化,女性从过去严重被忽视走向被“积极关注”的另一端。


过度的被忽视或关注,都是创伤。情感上忍饥挨饿,行为被干涉指责,是创伤中的硬伤。


我的一个女性来访者,之前她把头发染成紫色,因为最近换了工作,她认为新环境需要她更正式和稳妥,于是决定把头发染回黑色。吃饭时她跟父亲聊到此事,父亲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你以前那样不正常。”女孩气得直跳脚,愤愤地问我:“你说那个老男人到底在想什么?”


女孩的愤怒强度,与反依赖父母的程度呈正相关。如果父母本身有一些难以撼动且不合理的生活信念,一旦发现孩子违反就大发雷霆或者讽刺揶揄;反过来孩子在做自己的路上,力量就被分走一大半。本来可以轻装上山,还要带上一块叫做“依赖”的巨石。即,我能走多高多远,取决于父母有多少依赖要我背负。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女孩子已经具有不错的社会适应性,她很知道自己该如何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的调整,这是我对她很有信心的部分。然而那个固守原地不肯自省的父亲,让女儿在前行的过程中又负荷了一层“屈辱感”,这种屈辱感包含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正常与不正常的划分;另外一方面是——我做的决定,不需要在别人的控制下进行。


我知道她会坚持自己的决定把头发染回黑色,但消化屈辱感的过程而产生的内耗,会拖她发展的后腿。


在做自己的路上,去考虑最亲近的人的感受,这是自然而健康的流露。关键在于其中的比例,如何浓淡,怎么相宜,还要由每个人亲自调配。


无论是电视剧中的秀儿,还是现实中的女孩,可见在做自己这条路上并非如想象般顺畅。差别在于她们背后的“团体”。朱家所有人及时反思到秀儿长久以来饱尝孤独,支持她奔向自己的幸福,这种氛围会化解秀儿在新旧身份转换之间的担忧与纠结,让她得偿所愿。


而现实中的女孩,她的家庭团体还未苏醒,只有她一人踽踽独行,显然要吃力的多,因此要寻求咨询的帮助。未来,我想她可以加入心理成长的团体,在这个小型人际试验场里,充盈着丰富的内涵。或许疼痛再起,但在象征性的父母(团体带领者)的抱持和注视中,在和成员的交织互动中,寻回久违的情感回应,被给予独立个体的尊重与理解;而后随着新的体验注入,个人的心灵历史将被改写,关系系统净化升级。




生活中,我还看到很多人,因扮演了“别人的自己”太久之后,和自己失联,恐惧做自己,表现为一天下来感到忙忙碌碌或无所事事,然后怅然若失。


也有的人可以开始了,又一不小心遇到了挫折,瞬间被打回原形,原地迷茫。


这些迷茫需要被解救,同时可以理解为一种契机,开始对自己好奇,探索为什么意识的到的强烈渴望,在行动上却背道而驰?当独处和在人群中间时,自己和关系是如何变幻和流动的?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团体中,我们既是自己,也是作为团体的一员。做自己需要环顾关系,在关系中不迷失自己;这是一门艺术,更是智慧、勇气和决心。


动力性的心理成长团体就提供了检验和试炼人际关系的场域,它很像是一个模拟舱,有效而安全。也会让我想起绿皮火车的车厢接合处,偶尔踩到那块软弹的帆布缝隙上,有隐隐的担心却明知不会掉落。那块区域供烟客们吞云吐雾,也承接心碎者的眼泪;在律动的节奏中,一路向前。


人们之所以对做自己感到迷茫,很大的原因是当旧的自己被新的接替,会激活最原始的死亡焦虑,也就是所谓的安全感。让成员感到安全,才有了团体发展的根本。在成长中,我们经常被鼓励要“增加新的客体经验”;很显然,加入团体是增加客体的快捷途径。


那么,团体是如何通过安全性的保障来实现参与者增加新的客体经验呢?


我想到的有两点:一是安全的设置,二是安全的过程。


安全的设置,一定是每位团体带领者最重视的部分,且所有成员约定共同遵守的;安全的过程体现为带领者适时地对成员进行支持性和干预性结合的技术,使成员得到矫正性的体验,逐渐生成新的客体关系模式,并将其发展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去。


温情的支持太多,会削弱团体的动力;干预和解释太多,会增加团体的不安全感。其中的火候和力道,全凭带领者的在场拿捏,也等待你去品尝。


6月,即将在上海开启的地面动力性成长团体第五期现已正式招募。团体第一期发起于2018年,此次在前四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轮一共为十天,在顺应广大用户需求的同时,也为大家的内在和现实动荡提供一个可以被安放的空间。


这一期的增加调整,意味更加深长。不仅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容,更是一次心理安全的升级——成员被看见,也将在更加充分的团体过程中呈现自己,而后从容转身,再次融入关系和生活。


由余晔、杨浩波老师带领的上海地面动力性成长团体已经开展4期,目前第五期招募正式启动,首轮团体日期为2021年6月26日。


IPA候选人余晔老师曾说一个有差异化的团体,也可以说是凝缩的小社会,在团体中习得的新客体经验,可以运用到社会生活、学习、家庭及人际关系中,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为了让学员可以在这个“小社会”中,习得更多的新经验,更深入的与自己的潜意识进行交互,第五期团体设置大升级!


由以往四期的4轮(每轮两天)共8天

增加至➩5轮(每轮两天)共10天。


能够进入一个有抱持性的容器已经十分幸运,相信这增加的2天一定会弥足珍贵。



带 领 者


余晔



1997-2004年留德硕士研究生。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候选人。

持续接受IPA训练分析师高频个人分析。

持续接受IPA培训分析师一对一个案督导。

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第六期中德班精神分析组 (2014-2016 已毕业)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第二季连续培训项目 (2015-2017 已毕业)

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第八期高级组(2017-2018已毕业)

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第十期督导组

国家二级咨询师 (2009年获证)

全职心理咨询师,从业近11年。

世界500强Cisco思科公司特约授课嘉宾。

个案咨询时长累计超过8000小时。

心理动力团体带领者。



杨浩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全职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

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高级组第八期(团体带领)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第二季连续培训项目(个体咨询)

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第十期督导组

中德催眠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第七届

北师大应用心理学本科

接受国际精神分析学会IPA候选人、注册心理督导师一对一督导(每周一次)及小组督导(两周一次);曾接受持续三年美国霍尼精神分析研究中心主席、IPA训练督导师Arthur Lynch的长程理论及团体督导(每周一次),持续接受个人分析。

个案咨询时长累计超过5000小时。





 适 合 人 群


1.年龄在18-60岁之间,男女不限,想进一步认识自己,有自我探索和成长愿望,希望改善人际关系,能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及对其他组员的感受,愿意触碰内心深处的情感,可以反思自己、关注他人。能够投入团体互动。


2.团体进程中,有时候会激活一些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不适合严重人格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如果申请者正在进行个体心理咨询或精神科门诊治疗,请在提交入组申请前,征求个体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的意见。


3.为保证组员安全私密的体验,关系亲密熟络的双方不适合加入同一团体。如伴侣、家人、好友、同事、客户等。如果组员和带领者有生活中的交集,同样不适宜加入小组。以避免双重关系给团体动力带来的干扰。


4.保证时间支配,准时参加小组。

5.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小组设置。

6.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人事/人力相关工作者、心理爱好者。



报 名 流 程 


1.确认报名信息,缴费,约定入组访谈时间;2.入组访谈50分钟;3.依据入组访谈评估,由带领者确定申请人是否合适团体;如不宜进入,则退还团体费用(不包括入组访谈费用),并给予专业的评估和建议注:团体持续期间,组员因各种原因无法参加,费用一概不退还。




小 组 设 置 


(一)团体时间

第一轮:2021年6月26- -27号

第二轮:2021年7月10- -11日

第三轮:2021年8月14- -15日

第四轮:2021年9月4- -5日

第五轮:2021年10月16- -17日


(二)团体设定

1. 人数:12-15人的封闭式团体

2. 时长:共5轮,每轮2天,共10天(每月的一个周末两天),每天四节,共计40节(每节1.5小时)。

3.费用:11800 元;入组访谈:500元/节

4. 承办方:武汉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团体名额不多

扫码加咨询助理了解


作者:徐亚辉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上海地面团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